上一页|1|
/1页

主题:2005年 看不尽的楼市悲喜剧

发表于2005-12-14
“新政” 升息 人民币升值 楼市几度秋凉 

房地产投资规模的飞速增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的房价,使“控制”、“稳定”成了近两年政府出台相应政策的主题词。2004年,“831”土地大限,没有限制住房价,反而促成了去年下半年房价的狂飙。于是,2005年,从政府管理部门到金融机构,乃至税务机关,一支支“稳定”楼市、“挤压”泡沫的“看得见的手”纷纷向楼市“重拳”出击。
发表于2005-12-14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当时即有投资专家预言:这只不过是新一轮“升息”过程的开始。果不其然,此后不到5个月,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将不再实行现行优惠利率,而回复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幅度不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两次加息,表明政府调控楼市过热态势的决心和态度。
发表于2005-12-14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八点要求控制房价涨幅过快,即“老国八条”。“老国八条”以通知形式发出,要求各地政府重视房价上涨过快这一现象。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即“新国八条”。“新国八条”为具体硬措施,每条措施都直指房价涨幅过快。
发表于2005-12-14
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自6月1日起,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转让售房时将视具体情况征收全额或部分营业税,从而达到抑制短期内哄抬房价、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炒房行为。此通知一经公布,立刻在房地产投资者,尤其是中高端市场投资者中引发了地震。短短几天内,各中介公司咨询和成交量暴涨,很多人都想赶在6月1日前过户,以期最后捞上一笔。而与此同时,在未来政策走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专家建议购房者“等等看”,楼市“持币待购”渐成气候,市场交易量急剧下降。 

随即各地细则纷纷出台,期房禁转、普宅范围等具体政策让炒房者无从容身,房地产过热态势得到相当缓解。
发表于2005-12-14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晚19∶00在其网站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备受瞩目的人民币升值传闻得到证实:“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2005年7月21日19∶00,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让此前扑朔迷离的中国楼市的未来更加复杂化,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和未来房地产发展方向和趋势前景更加不明朗。而海外热钱作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配角”迅速成为众矢之的。未来人民币会不会继续升值?升多少?不过有点是肯定的,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让中国房地产业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发表于2005-12-14
《物权法》、“物业税”,这两个涉及大众利益的关键词,成为2005年谈论最多、争议最多的楼市焦点。然而,一年下来,虽然《物权法》已经经历了四次审议,却仍未有定论,“物业税”更将是未来的“十一五”规划,还难以解决眼前的问题
发表于2005-12-14
2005年11月,有媒体报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表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深化税制改革,其中包括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稳步推行物业税,并相应取消相关收费。谢旭人的这一表态,再度引发了社会舆论关于物业税的开征时机以及征收方式的广泛讨论。特别是物业税能否平抑房价的争论更是成为2005年年终楼市的一大热点。
发表于2005-12-14
品牌地产大获丰收 

早在2002年,就有人称楼市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然而,开发商真正尝到品牌的“甜头”却是在今年。一则来自于Soho小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2日,按销售额排名,国美第一城以29.942亿元的总成交额高居榜首,富力城位列第三,今年不声不响的万达广场位列第四,而SOHO中国旗下的两个项目则瓜分了第五、第六名。在前20位中,远洋系列(远洋山水和远洋新干线)、万年花城,以及张宝全统领下的苹果社区均榜上有名。依靠品牌的优势,这些有头有脸的大家们获得了全面丰收。 

这不仅反映了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也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对开发商背景和品牌实力的考察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的重要内容。
发表于2005-12-14
土地成涨价最大借口 

“831”大限之后,通过国家统一的市场购买土地已经成了开发商拿地的唯一来源。由于国家对土地的公开交易过程尚处于探索阶段,使近两年来,来自于公开的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供应量极为有限,为争一块“肥地”,实力开发商们不惜血本争相“摘牌”,一个个“地王”相继涌现。2005年,华润继富力、顺驰之后,成为今年的“地王”。这种供应紧张的局面成为2005年开发商涨价的最大借口也成为2005年楼市上,开发商与专家学者和购房人之间争论最多、最白热化的话题。 

2005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集中推出了30多块土地。一时间,关于土地的争论变得更加激烈,土地市场供需形势急转直下,从而也使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走势变得扑朔迷离。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