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宜家明确表态不会在中国召回“夺命抽屉柜”,为何歧视中国消费者?

发表于2016-07-06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日前宣布,由于存在可能翻倒的风险,宜家已同意在美国召回包括畅销的马尔姆系列在内的2900万个抽屉柜。但目前的召回范围仅限北美地区。宜家方面已明确表态,不会在中国召回同款产品,理由是符合中国有关标准。

消息一出,就有网民表示,宜家销售的“夺命抽屉柜”在美国可能伤人,在中国同样可能伤人,为什么不召回在中国销售的同款产品?这是不是歧视中国消费者?

对此,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对外发布消息称,已就“北美夺命抽屉柜”事件约谈了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督促宜家公司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切实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模拟图片)


宜家不召回问题产品拿什么维护中国市场的尊严?

此次召回,宜家对中国和美国市场给出截然不同的待遇,引发网络一片挞伐之声。许多网友亮明观点:宜家歧视中国消费者。然而近些年类似情况频频发生,企业难道不约而同地歧视中国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依市场空间和消费规模而言,中国市场在任何一家跨国企业眼中,都是一块儿“黄金”。中美市场区别对待的背后,凸显了我们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消费者保护机制及消费者维权观念的巨大差距。

 

差距一:“缺陷”产品的标准不明晰

什么样的产品算是有缺陷,什么样的产品该召回,在发达市场都有明晰的界定。然而在中国,“缺陷”本身缺乏明确的界定。一款储物柜,抽屉空着的时候和装满衣物的时候,稳定性有所不同,算不算有缺陷?储物柜放在家中,孩子攀爬施以外力导致柜体倾倒,算产品本身的问题吗?正是由于这些关键性的定义缺乏,让企业有了“自定义”的空间。足见,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章需要进一步明确,唯有对“缺陷产品”给出更明晰的界定,对责任企业做出更具强制力的约束,才能让企业心服口服地召回缺陷产品。

 

差距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亟需改进升级

此次召回的缺陷产品在美国造成6名儿童死亡,36名儿童受伤。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用数据说话,让宜家心服口服。然而同样的缺陷产品,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伤亡案例,谁都说不清。正因如此,也让企业有了说理的论据:“中国没有儿童伤亡的案例”。事实果真如此吗?庞大的中国市场,真的没有一例儿童伤亡的案例吗?两相比较,我们对于商品使用情况的追踪欠缺“大数据”统计,也为日后维权留下了“欠缺证据”的硬伤。

 

差距三:“天价赔偿”啥时能来到身边?

“惩罚性赔偿机制”一词对于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还很陌生。作为一个舶来品,它被写入了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却依然在实践中缺乏有益的探索。此次宜家在美召回相关产品,就是因为企业担心“天价赔偿”,因而主动采取措施。足见,“惩罚性赔偿机制”的效应不仅存在于“惩罚”,更存在于“震慑”。因此,加紧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时不我待。

 

差距四:“姥姥没看好孩子”的理念,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宜家召回事件发生后,有消费者面对记者的镜头表示“我们的孩子不会像他们(美国儿童)那么淘气”,令记者愕然。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储物柜没问题,孩子太淘气导致储物柜倒塌事件的发生。可以想见,类似事件假若在中国发生,一些家长的反应一定是“姥姥没看好孩子”。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立体化的体系,法律法规、机制建设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缺一不可。假若消费者都无视自身的权益,那么促使企业更多思考社会责任就是一句空话。

 

差距五:竞争优势让一些外资企业无所顾忌

尽管宜家相关产品存在缺陷,但相关新闻的传播丝毫未影响宜家卖场中的客流。这一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福喜事件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店面依旧人满为患的局面。和许多中国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往往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优势。即便产品缺陷给企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竞争优势让这些企业不必为明天过多担忧。“你常喝地沟油,凭什么担心麦当劳”,这样的心态让许多消费者依然选择缺陷产品,也让企业面对缺陷产品,依然不为所动。

 

以上新闻楼主看完特别生气,在此之前楼主是忠实的宜家粉儿,觉得宜家的东西既便宜又环保,可是在“夺命抽屉柜”问题上宜家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就是不认真不负责不尊重,如此缺乏责任心与公德心的企业让消费者如何信赖!如何认可!

发表于2016-07-06

什么到中国都变质,那些国际大品牌在国外的时候都好好的,来了国内就开始“钻空子”、“对付事儿”是为什么呢?

发表于2016-07-06
不萌星人,您好!您所发的帖子“宜家明确表态不会在中国召回“夺命抽屉柜”,为何歧视中国消费者?”已被设置为精华帖,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