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降低162种药品价格要动“真”

发表于2011-03-08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3月7日中国新闻网)

据权威部门的数据,1997年以来,政府已先后实行26次药品降价,每次降价幅度为15%~20%。降价次数如此之多,而且幅度也不低,按说药品价格应该便宜了不少,但公众并不认可,远得不说,据最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显示,70%网民认为“看病很贵”,其中药品贵是一大成因。此次发改委又一次的对162药品进行下降,能否“真降”,自然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药品下降指令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厂商变换手法,想方设法将他们让出的利从其它途径谋回来,从多年来药品下降后的情形看:一些药品成分不变,套上个精美包装,冠上不同的药名,价格不降反升;而有的更高一筹在数量上做文章,偷工减料减少添加剂,减少颗数,变相涨价;有的对一些不赚钱的药干脆停止生产。降价药改头换面涨,或者“降价死”,便宜的药不见了,药价不降反升,更加重了公众的负担。

药品下调其实对药企也并非不利,价格低竞争力就强,薄利多销也有利可图,可是一些商家为何总是不情愿,玩起了捉迷藏呢?其中原因,不单在药品而在药品之外,药品从生产到销售要经过层层关卡,药品价格降,相应的销售成本也要低,一些为药品“服务”的下游部门和人得利就要少,因而销者没兴趣,导致产者也没法畅销。正如安徽医科大学药陈飞虎教授所说:“药品价格越低,越是卖不出去,这是因为老百姓对于药品的消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有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也就很少能为百姓使用。”

药品下降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实效,凡是下降的药品都能“对号入座”货真价实,这就得动“真”。对于变相提价或者“降价死”者应严格查处,对于监管不力者予以追究责任,既要管住药品,又要管住药品之外的无形之手,刹住销售环节的不良风气,由此调价才能实实在在,让老百姓真正的得实惠。

发表于2011-03-08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啊~请为广大老百姓考虑考虑啊
发表于2011-03-09
真的希望不要让我们空欢喜子一场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