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房价并非谁都付的起

发表于2005-09-05
如果仅仅是因为要让“一般老百姓”都买得起房,就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做“陪嫁”,最终受害的将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得益的是各种海外游资和投机炒作资金;广大民众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眼前利益

虽然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了调整期,但影响中国房市的一些重大的基本面因素并不会随之而消失。这些因素归纳起来,表现为四对矛盾。

一是中国乃至全球性货币过剩,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货币保值增值的需要,和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稀少的矛盾;二是占我国人口总数10%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量的金钱与财富,这是贫富差距的矛盾。三是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源源不断的居住需求的矛盾;四是一般工薪阶层所能接受的房价和土地批租制下房价居高不下的矛盾。

从这一角度出发,简单地提倡把房价降到让一般老百姓买得起的程度,不仅眼前难以做到,也会对民众的长期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从历史角度看,2000年时的房价也许是最便宜的。当时加权平均计算的每平方米房价,约相当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1~13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承认2000年时房价是最便宜的,那就等于证明了,在土地批租制下,纯市场化操作所产生的房价,最低也只能达到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2倍。

它说明在上述四对矛盾下,我们根本就无法做到一方面实行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把房价降到让一般工薪阶层买得起的程度,来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因为那等于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下,让一般工薪阶层去跟富有及高收入人群比谁更敢抄底,在相同的房价上谁更敢出手,能买到更多的房子。

2000年以来的这波房地产牛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钱人与高收入群体在前面一路领跑,一路抄底,一路低买高卖,一般工薪阶层则在后面赤脚穷追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低房价的好处大部分落入高收入人群,而低收入者反而通过房价,对高收入者进行了贴补。

可以想见的是,在资本全面觉醒的今天,如果让房价降到一般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的程度,痛快可能是痛快,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相同的一幕重演一次。而且,由于目前的资本觉醒程度已远远超过2000年时,所以这一次他们的抄底决心将更大,下手也会更快、更狠。届时,宏观调控的成果就将大部被富有人群与高收入人群夺取,一般老百姓最后还得赤着脚去追。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真把房价达到让一般老百姓买得起的程度,最终得益的将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这些集团资金以及各种各样的富有人群。

道理很简单,在人均土地拥有量很低以及土地批租制这双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的房价无论多便宜,都无法便宜到部分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房价等于家庭年均收入的3~6倍——即使是各地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开发的经济适用房,目前其总价也都超过家庭平均年收入的6倍。而且这还是政府动用了很多资源,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后产生的房价。

从历史角度看,2000年时的房价也许是最便宜的。当时加权平均计算的每平方米房价,约相当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1~13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承认2000年时房价是最便宜的,那就等于证明了,在土地批租制下,纯市场化操作所产生的房价,最低也只能达到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2倍。

它说明在上述四对矛盾下,我们根本就无法做到一方面实行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把房价降到让一般工薪阶层买得起的程度,来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因为那等于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下,让一般工薪阶层去跟富有及高收入人群比谁更敢抄底,在相同的房价上谁更敢出手,能买到更多的房子。

2000年以来的这波房地产牛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钱人与高收入群体在前面一路领跑,一路抄底,一路低买高卖,一般工薪阶层则在后面赤脚穷追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低房价的好处大部分落入高收入人群,而低收入者反而通过房价,对高收入者进行了贴补。

可以想见的是,在资本全面觉醒的今天,如果让房价降到一般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的程度,痛快可能是痛快,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相同的一幕重演一次。而且,由于目前的资本觉醒程度已远远超过2000年时,所以这一次他们的抄底决心将更大,下手也会更快、更狠。届时,宏观调控的成果就将大部被富有人群与高收入人群夺取,一般老百姓最后还得赤着脚去追。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