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地产商们在和谁博弈

发表于2005-08-19

    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的报道为我们描绘了在国务院调控楼市的“国八条”出台后,各地地产商、尤其是那些房价畸高地区的地产商们在市场上死扛房价的博弈图。 

地产商们联手造势、集体捂盘、死守高价,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地产商要造势,势就造起来了;地产商要捂盘,盘就捂下来了;地产商要守高价,高价就坚守住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些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0%;北京房屋销售价格每平方米均价为7036元,上海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则为8355元……这样的价格,应该是让地产商窃喜不已的价格:如果有谁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信心不足、价格看跌,地产商们会就此反驳说,你看,房地产价格不是在上涨吗?如果有人说房地产价格仍升不降,地产商们同样会反驳说,难道你没看见,房地产价格的“涨幅”不是落下来了吗?地产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的价格,既能保证他们从升幅虽减小、但却仍然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中捞取越来越多的实惠,又能防止有关部门据此作出判断,从而再出重手,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 

当然,对市场进行调控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其效果的显现,总要带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但是,这种滞后性却并不影响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探究,比如,现阶段,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由房地产业一柱撑天的结构,并由此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与房地产业捆绑在一起,地方政府官员与房地产商人依傍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许多地方对“国八条”的执行多有不力。许多政府官员的脑子里,想的是自己在有限任期内的可见政绩,这些政绩的基础是金钱,而能生出钱来且又为政府官员所掌控的资源就是土地。基于此,许多地方的房地产业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带动了本地区GDP数字的增长。 

不过,许多地产商在起步之时,并非腰缠万贯,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支付土地的费用。于是,不少政府官员又成了地产商向银行贷款的居中者、促成者和担保者。地产商用银行的钱支付部分土地费用,等房子售出之后,则自然有购房者去替他们还清银行的贷款了……也正是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一个与政策、政府及其官员关联性极强的房地产业,造就了一批可以在本地区呼风唤雨的地产商,使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银行业者乃至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成了房地产业和地产商的“人质”。 

不可否认,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作为这种带动的强势效应之一,就是许多地方媒体对房地产广告的依存度异常高,应房地产业所需而设、对地产商有求必应的栏目及其文章、节目也比比皆是,甚至某些专事房地产报道的媒体工作人员已经成了一个不论什么时候都专为地产商喝彩的特殊群体。这是地产商拥有相当多的媒体话语权、并且“总是有理”的根源之一。
发表于2005-08-31
国务院调控楼市的“国八条”出台后,各地地产商、尤其是那些房价畸高地区的地产商们在市场上死扛房价的博弈图。
发表于2005-09-02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