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稳定房价应加强分类指导

发表于2005-07-27
国家统计局7月25日发布了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组: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65,比5月份小幅回落0.18点,比去年同月回落3.31点。这也是国家统计局自今年3月开始按照新的计算模型发布国房景气指数以来,连续第4个月下滑。到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0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9%。

商品房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为104.49,比5月份回落2.62点,比去年同月回落1.26点。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1%。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1.9%;办公楼销售价格下降4.6%;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价格上涨9.3%。

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1.11,与5月份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月回落1.76点。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193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4147亿元,增长21.3%;经济适用住房投资204亿元,下降14.6%。
发表于2005-07-27
结合几个月来有关方面发布的各种数据来看,职能部门以及部分专家判断,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房地产市场正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

基于“宏观数据”的“宏观判断”历来都是正确的。的确,从统计数据看,全国房地产投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涨幅出现回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涨幅回落的同时,各地商品房的价格却仍然是上涨,并且有的城市上涨幅度并不小,二季度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虽然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8和1.2个百分点,但却比去年同季上涨了8%,比一季度上涨了1.5%。
发表于2005-07-27
涨幅回落,上涨依旧。这应该是目前宏观房价的真实态势。

这样的态势,对人们理解国家的房产调控政策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有统计说,目前大约有八成的消费者持币观望,观望什么?一是观望国家的政策走势,二是观望房价是否会在调控的影响下下降。

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对权威的对于市场买卖双方的博弈分析,但从不断出现的报道看,目前市场的确处于一个双方角力的态势——看谁能憋得住。

实际上,已经有房产商在试探“观望”的底线——一边大喊“冬天来了”,一边却小幅涨价。而消费者的感受则是,一方面,他们不断接受到各类涨幅回落的信息,可另一方面,他们实际的感受却是房价在不断地涨。
发表于2005-07-27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仍然是一个信息严重失衡的行业,单方面的信息暗示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几乎不难判断。一旦人们观望的结论是房价在宏观调控的格局下会不断小幅上涨,那么,无论需求是否是真实的,面临的都将是赶紧出手。而这种情况,对中央稳定房价的政策显然是巨大的嘲讽。

也因此,我认为有关方面对一直强调的稳定房价政策还要进一步地不断地解释。尽管人们对房产新政的误解,有关方面也再三解释过,强调“国八条”为代表的新政一方面要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挤掉泡沫;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使房地产投资增长回落过猛。
发表于2005-07-27
但目前事态的发展却未必能如政府所愿。稳定房价不外乎三个结果:稳定不动,稳定上涨,稳定下降。就国家政策来说,单纯地明确表述倾向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也就只好看市场走势了。

也许,从政策效应显现的滞后性来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观望。但观望,总有个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目前数据统计的不足——全国平均虽然对宏观判断有意义,但不好解释具体的现象。而房地产,却恰恰“个性”十足。
发表于2005-07-27
房地产投资过热是一个宏观判断,但你不能说全国都过热吧?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方分别对待,应该是我们数据发布的着力点。在推出全国数据的同时,尤其需要的,是对不同地方的数据统计,而这,无论对行业还是对消费者,才有真实的参考价值。

既然有的地方房价上涨是市场的要求,符合“稳定”的政策,那么,是否有的地方,房价下降,也是市场的要求,也符合“稳定”的政策呢?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