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非得买个房子才能安家吗?没人逼着你当“房奴”

发表于2006-08-29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8月28日晚播出了关于房奴的真实生活状态的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7月22号,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表示,国家应当调整政策导向,不能单纯地鼓励大家买房,应该倡导中低收入家庭租房居住。这个观点一出,立即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并再次引爆了有关房奴的话题。
 
租房是能倡导出来的吗?租房就能避免让我们成为房奴,成为高房价的奴隶吗?成了房奴的话,就是消费不理性,就是活该吗?类似的质疑和反问,不断出现在给我们节目的留言里。这也让我们对房奴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发表于2006-08-29
四:没房住的房东“市”外桃园

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的梦想。那么,有没有办法既买了房,又不用背负沉重的贷款压力,不用当房奴呢?

小宇从东北老家来北京六年了,2001年她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贷款买了这套10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每月还贷2600多块钱。原来买房子的时候只听说贷款每月会越还越少,可没想到房贷利率涨了。从2004年10月29日前的5.04%,到2004年10月29日之后的5.31%,再到2005年3月17日后的5.508%(九折优惠后),直至今年4月28日后的5.751%(九折优惠后),短短一年半时间,5年期以上个人房贷利率就涨了0.711个百分点。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房贷利率,无论是已经贷款买了房的,还是准备买房的都有点郁闷。小宇说,她现在每个月还贷不但不少还比以前多出几十块钱。于是新房住了没多久,她就把除了自己住的主卧之外的两间屋分别租了出去。今天连自己这间,也租了。

小宇把钥匙交给房客:“这是主卧的,这是房门的。”

因为第二天房客就要搬进来,小宇不得不在前一天就抓紧收拾东西给人腾房间。

小宇:“开始没有想搬,不想三间都租出去,后来一想还不如不租出去呢,自己都没地儿住了。”

记者:“那你不租也行啊。”

小宇:“那都交完定金了,不能反悔了。”

因为三间屋都租了出去,小宇只能暂时离开自己的家搬到姐姐那住。刚到北京的时候,小宇做过美容师,可买了房子以后,她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来减轻一个人还贷款的压力。刚开始是出租两个房间,租金每月总共能拿到2400块钱,虽然自己只需要再还200块钱的贷款,但小宇说,如果算上物业费、供暖费、水电费,她要交的钱还是挺多的。

晚上,姐姐来帮小宇搬家。记者看到,在小宇的车的后车窗上,贴着“卖车”的标签。

记者:“这车多少钱?”

小宇:“全办下来十万多,不到十一万。”

记者:“我看你那后面贴着卖车,这车是要卖吗?怎么想着把车卖了呢?”

小宇:“我觉得养车有点不值,而且还不如打车呢,因为贷款买房,如果养车的话,车是个钱,如果用钱来还贷的话,起码房子就没有利息了,还可以少还一些。”

姐姐琳琳的家是个温馨的一居室,2003年琳琳也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买了这套房子。就在妹妹搬进来的前几天,她还在网上发了帖子,想学着妹妹的样子,把卧室租出去。

琳琳:“就是想卧室能住人,想把卧室租出去,我自己可以在客厅沙发住,打算做一个卷帘,里面可以住人。

一个门里一个门外,虽然住着会不方便,但琳琳想着,这样能减轻一下自己的压力。但现在妹妹来了,她不得不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一个月以后,妈妈可能还要来北京,母女三人也只能挤在这个一居室里。琳琳说,她做财务工作,现在每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块钱,房子月供要一千多,压力还是挺大的。

琳琳:“从我买了房还月供开始,生活水平有点下降。为了还这个月供,每个月好多零用钱不能花了。所以说考虑要把它租出去,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

尽管两个人的压力都不小,但琳琳姐妹俩都不后悔买了房子。她们说不管怎么样,在北京发展,有自己的房子心里总是会踏实些。琳琳说,她买房的时候每平米才4000元出头,现在小区刚开盘的房子已经涨到每平米6300元,幸亏自己下手早,房奴,早当晚当还是有不小的差别。

而有琳琳这样心理的人显然并不在少数,房价只升不降,越等恐怕越买不起。

百姓一:“房价天天涨,迟早要当房奴的话,不如趁早!”

百姓二:“房价这么高,谁买得起呀,越贵贷的款就越多,想不当房奴都难!”

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上涨了5.8%。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3199元/平方米,每平米比前4个月高出77元。而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白皮书”也认为,虽然国家相继出台的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房价上涨幅度有所放缓,但全国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房价只是增速快或慢的问题,整体涨势将涛声依旧。该报告预测,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年涨幅将在6%左右。

房价一路高歌,惹不起,咱躲得起!为了摆脱当房奴的命运,一些人开始寻找“市”外桃园。

三年前,四川小伙子龚福良拿着在北京打工多年的积蓄,在北京东面30多公里的河北三河买了一套房子。小龚说,在这儿买房的有80%是北京人。之所以在这里买房,是因为北京房子实在是太贵了,这里虽然离城里远一点,但房价却便宜得多。而这个现在已经有8万北京“新移民”的城市,也被人叫做“北京城外的北京城”。

记者:“这儿的房价当初买是多少钱?”

龚福良:“当时的话2003年那时候,我过来晚一点,已经差不多将近每平米一千六七,反正差不多吧,一千五六、一千六七。起价的时候,那时候才一千三四左右。”

记者:“你在北京上班,在这儿买房,那坐车是不是特别不方便?”

龚福良:“回来路途上的时间,快的话40分左右,慢的话,堵车的话,也得一个小时。”

记者:“那你来回上班是相当的不方便,不是一般的不方便啊。”

龚福良:“是,那没办法。那时候上班啊,就觉得除了租房,就老觉得怕房东吵啊、闹啊什么的,觉得就想有一个自己的家,其实在家自己不管是交月供还是怎么的,毕竟还是自己的方便,也不会受房东干扰,而且房租也不便宜,还不如自己买呢。”

虽然没有了每个月还贷款的压力,但经济上的解脱,是要用其他东西来交换的。因为离城里太远,小龚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当地一个楼盘做起了销售。由于末班车晚上9点20就没了,所以平时他也不怎么进城去看电影或者泡酒吧。主要的娱乐,就是和邻居们打篮球。而对小龚的这些邻居们来说,因为户口、社保关系都还在北京,所以像孩子上学、看病之类的事,都不太方便。

邻居一:“比如我是北京的手机,从这儿打电话,算长途。”

邻居二:“漫游,长途漫游。”

邻居二:“基本上朋友来一看,0316,北京的朋友一看来电显示是0316,这个感觉不是很好。可能在这个地方是北京,到这儿旁边一步远的距离可能就是河北。”

尽管有很多不便,但经济压力毕竟小多了,按大家的话说,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有些困难就想办法自己克服吧。

邻居一:“轻松一点最起码,这个压力肯定小一点,人活得也轻松一点。同样的三千块钱、五千块钱,我在这边活,肯定质量高一点,从精神上,从经济上。这是好的。当然你跑的距离上远一点,但是你觉得你想跑的时候可以跑,不想跑的时候,可以不跑,根据自己的力量调整。如果在城里买房子的话,那种还贷压力你不跑也得跑。那是一种无奈。这时候你最起码有个选择的空间。”

我们真的有选择的空间吗?你看看小宇和小龚,我们给他俩也总结了两个字——“躲着”。他们都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试图避免让自己陷入房奴的命运,但是他俩的生活质量还是降低了。小宇虽然有自己的房子,却交给了三个陌生的房客,弄得自己最后没地儿住;而小龚呢,虽然躲开了高房价,但远离城市,辞去了工作,放弃了娱乐,交通看病都不方便!他们看似是躲开了“房奴”两个字,但还是没能躲开房子带来的种种困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房奴。

老百姓抱怨高房价把人逼成了房奴,可开发商们并不承认房价过高,说涨价是因为需求旺盛产生的正常的市场现象。那么房价到底高不高?正常不正常呢?咱们还是拿权威数据说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7月份最新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分析指出,从增长幅度看,2000年到2004年期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提高了30%,这其中,土地成本提高了50%,工程造价提高了20%,利润与销售费用等其他因素提高了30%,报告据此得出结论,供求因素并非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越算越清。如果这些涨价因素里有人为因素的话,那我想这些人或许就应该为房奴现象负上一部分责任!
发表于2006-08-29
五:都市里的“蜘蛛侠”

高房价下,我们难以摆脱房奴的命运,从新老国八条、到今年的国六条,政策金牌一道接一道的出,但房价只是增速慢了,并没有像许多想买房的人期待的那样,降下来。难道房价就不可能再低了?房奴们就获得不了解放了?有个人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眼下就在拼命地努力压低房价。

于凌罡,曾被称为是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第一人。他从2003 年起发起个人合作建房的倡议,他希望通过购房人自己的努力,合作建房以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抗争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和高房价,他的行为曾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还有怀疑的,三年来他成功了吗?在最近的一次房展会上,记者见到了于凌罡。

记者:“我看你这一年来又是建国门项目又是好多其他项目,这一年来项目有做成的吗?”

于凌罡:“没有,得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以前于凌罡主要想通过招拍挂买地,再盖房子。但往往有了合适的地却凑不齐人,能凑齐人了又不一定能拿到地。

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于凌罡失去了母亲,这让他萌生了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理想城市的计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计划也越来越具体,他还给这个理想中的城市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叫“蓝城”。在于凌罡构思的这个蓝城里,人们不用再为高高在上的房价发愁。简单地说,蓝城的建立模式,就是政府出面组织,百姓自己集资买地建房,而房地产商只负责承包楼盘的建设工程。于凌罡说,这其实也就是个人合作建房的终极目标。

于凌罡:“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做合作建房,我从最开始我就说,我说只要有三百个人,每个人拿出十五万来,存在银行里面,四千五百万现金,哪怕每个人的钱都还在自己的存折里面,这个资金量也足够让开发商去为我们造便宜的房子。”

于凌罡在北四环的房子是父亲单位分的,他和弟弟住在这里,但是弟弟不常回来,他就把家开成了公司。于凌罡每周都会固定时间,在这里组织合作建房咨询会。今天咨询时间到了,但来的只有一位咨询者。

咨询者一:“我是慕名而来。”

于凌罡:“您从天津过来?”

咨询者一:“啊,我从天津过来的。《今晚报》发送到全国各地,所以我就看到了,看到了这个消息,看到以后,我对于你这种精神挺佩服。”

于凌罡:“谢谢您,谢谢。”

咨询者一:“所以我说我去看一看,看看怎么样,能不能够成功。我有一个小孩儿啊,跟你差不多大岁数,在北京打工,买不起房子。”

又过了半个小时,第二位咨询者来了。

于凌罡:“您好,我正好给您讲讲这个芍药居当时合作建房的这个情况。就是说这当时在芍药居做的嘛,芍药居的房子,就是我们当时在芍药居评估啊,这个房子,就是它招拍挂楼面地价大概在4108元/平米,完了我们做完之后呢,加上各种各样的成本,最后呢我们做完大概6750元,那比周边的房价,当时我们评估的周边的房价便宜了一平米至少1500元,这是直接便宜的房价,直接便宜的只是一个小头儿,就像冰山的一角。”

于凌罡提到的芍药居项目,现在那块地附近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涨到了一平米8500块钱左右。不过这位咨询者在听了介绍以后却感觉,合作建房要成功并不容易。

咨询者二:“牵扯的方面太多了,它不是说合伙吃个饭,无所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于凌罡目前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不用坐班,每个月拿的工资,除了生活就是贴补公司的开支。然而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相信。

于凌罡:“就是曾经有一次我跟他们去做节目,一个人跟我说,你能不能说说合作建房都为了什么,我跟他说,我说合作建房为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让这个社会,能够有人为社会去想一些事情,但是他就跟我说,你要是不想挣钱,你肯定就是个坏人,而且是个大坏人,你不要相信我,其实这社会根本不是这样,就刚才吃饭的时候我还在想,那他有没有想过,蜘蛛侠为了什么去解决这个社会的问题?他很穷,甚至连送个比萨都送不好,但是他一样会去考虑社会问题,我也许比那个人还稍微好一些。”

记者:“你喜欢《蜘蛛侠》这样的电影是吗?”

于凌罡:“我喜欢这种一个人有社会责任感这种,我觉得这是一种基本常识,人不能没有社会责任感,就哪怕他很穷,他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何况从这个社会来讲,我觉得我的生活和这个能力吧还应该算是社会比较中上的,所以说我觉得我应该为社会做点儿事。”

为了合作建房和理想中的蓝城,于凌罡依然每天奔波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地,或者能改建的烂尾楼。

于凌罡:“实际上我们经过正常的核算,按科学的方法去核算呢,那么北京市有三个利润的情况,第一个利润就是政府收取每平米大概1000块钱土地出让金,之后呢大约开发商投资的人可以得到20%的年回报,还有就是金融机构和这个项目管理公司,还有开发公司,能够得到10%余这个项目成本的回报,那么这样的话呢,整个这个房价应该控制在3200块钱以内,加上600——700块钱每平米的销售利润,房价不应该超过3900块钱,而现在北京的房价是7500,这中间的部分全都是泡沫。”

记者:“那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蓝城离咱们太遥远了呢?”

于凌罡:“蓝城根本不遥远,如果政府可以审批的话,三年之内就可以入住。”

我们给于凌罡总结的两个字是——“顶着”,他一个人试图改变现有的住房机制和购房模式,对抗着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和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他之后,上海、广州也都出现了合作建房的倡导者,不过截止目前他们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成功。

很多人质疑合作建房,最典型的一种业内观点是说,搞合作建房是市场的倒退,房屋建设要靠规模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只有商业化的运做才是成熟的市场标志。

到底合作建房能不能成功我们不想妄下结论,但这种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建房模式,目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已经有过成功案例。我们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海外,合作建房被当作是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方式,政府会在土地、资金及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而在我国,合作建房更像是一场运动,还包含着太多对抗房价暴利和维护业主权益的意味。它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信号,给我们的政府和房地产商们一个正面的提醒。如果房价没有这么高,如果我们还有更多不当房奴的选择,又何苦自己操劳盖房子呢!
发表于2006-08-29
发表于2006-09-01
发表于2006-09-06
以下是引用两个小白打一个动物在2006-9-1 11:53:50的发言:

发表于2006-09-22
发表于2006-09-22
唉!可叹现在的社会!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