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假如希特勒死于1938年

发表于2005-11-30
德国历史学家、《希特勒传》作者费斯特提出过一个命题:假如希特勒死于1938年。他的结论是,恐怕绝大多数人无法拒绝给他伟大这个字眼。固然希特勒早就说过极多的胡言乱语,但是他在1938年前统治德国期间实在做出了太多令人震惊的成就:令600万德国失业大军完全就业、使德国摆脱贫困成为当时欧洲的富裕国家、废除一战后协约国强加的全部不平等条约、重整军备使德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统一德语区……由于这张成绩单,希特勒很可能被历史学家承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德国人。

但是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解读希特勒》的作者哈夫讷则持不同看法,我认为哈夫讷也许更有道理。哈夫讷的论证是,假如希特勒死于1938年,德国人在最初两周的如丧仳考后将很快发现,他们的国家已经陷入极度混乱状态,因为希特勒没有指定任何接班人,甚至找不到一部可以产生接班人的法律。事实是当时德国根本没有一部宪法。一个半点不为自己身后事考虑的人,难道可以称为成功甚至伟大?哈夫讷写到,可能很多人会把希特勒与拿破仑作比较,但是两人最大的区别,恰恰在于拿破仑为法国留下一部伟大的法典,留下一套成熟的国家制度,使得他的理想得以延续,不至于身死事灭。

这的确是一个雄辩的论证。它并非立足于个人事功,更着眼于事业能否延续、能否复制,而这才是真正伟大政治家的境界。事实上,历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英美政治制度,是美国开国先贤的所作所为,正应验了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意志坚定,加上机缘凑巧,的确可以做出不凡的事业;但是,如果他不能够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那么他的事业将及身而止。在这里,希特勒更有意识地走向反面,他从未考虑在魏玛宪法崩塌之后重建德国宪法,而且乐意看到同僚处于一种互相制衡、只听命于他一人的状态。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人,并且把德国的命运系于一身荣辱。后来德国人别无选择地追随他走向战争,除了由于1938年以前成就而造成的极度信任和崇拜,希特勒的这种政治风格也是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哈夫讷的论证也就到此为止,而我觉得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哈夫讷也多次谈到,希特勒总有一种紧迫感,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一己之力完成全部政治理想。但是,这个想法与希特勒的前述政治风格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呢?尽管很可能没有相关证据,但是是否可以这样推论:实际上希特勒完全意识到,由于自己的执政风格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性,所以他的政治理想同样也不可能交棒给后继者,而只能由自己勉力去实现――二战爆发了。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我以为实际上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审视和评价政治领导人的更清晰的视野,不论他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并且可以超越纯粹的事功评价。对于中国现实政治亦是如此。鉴于现实条件,我无法在这里写出需要评价的具体领导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思考:谁,由于类似的心态而急于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全部政治理想而导致民族走向灾难?谁,由于在法制化和制度化方面缺乏建树(包括建树的勇气),从而使得其生前令人炫目的事功在身后陷入种种麻烦?这是一种思考和评价政治领导人以及问题的方法,而且应该适用于未来我们继续审视和评价其他需要我们审视和评价的人物。

临终前拿破仑回顾一生,出乎意料的是,他认为自己最伟大的事功并不是曾经令全欧洲在他的铁蹄下颤抖,而是为法国制定了一部法典――这的确是拿破仑眼界的伟大和高明。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