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谣言粉碎机】营养专家最头疼的朋友圈传言,你转过几条?

发表于2015-07-23

“不要再喝豆浆了,会导致乳腺癌”,“当心!用不锈钢杯子泡茶有毒”,“食物相克对照表,太可怕了”……每隔一阵子,微信朋友圈里就会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你身边的亲友是否也曾疯狂转发?

在健康知识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谣言的力量常常会比辟谣的声音更猛烈,业内专家总结出几类最令他们头疼的饮食谣言,这些你都信过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神效类:吃了就抗癌


普通食物被赋予各种神奇的作用——“抗癌”、“美容”、“减肥”、“抗衰老”……文章起着各种冲击眼球的标题,比如“一杯柠檬水改变酸性体质,还能抗癌”、“喝富氧水可以‘补氧’”、“小分子胶原蛋白让人逆生长”等。


【专家辟谣】真相并没有如此神奇。而且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些词,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并不会因为吃某一种食物而改变。


致命类:入口会中毒

只要输入“食物”和“致癌”两个关键词,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成千上万个关于食物致癌的页面信息,比如“吃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会致癌”、“喝豆浆导致乳腺癌”等。


【专家辟谣】可以简单地将食物分为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种。对于常吃的新鲜的单纯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来说,人类都吃了几千年了,几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实验类:结论吓死人

这些谣言传播得广,让人更深信不疑,主要在于有实验数据支持。例如,有人用不锈钢杯子泡茶72小时之后,杯子出现了“腐蚀”,然后得出结论“用不锈钢杯子泡茶有毒”。


【专家辟谣】不锈钢在强腐蚀条件下泡足够长的时间,才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腐蚀结果。而茶水接近中性,离子强度也很低,几乎不具有腐蚀性,更不可能在几十个小时内导致可见的腐蚀。

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积在杯子上,被当成了“腐蚀”。另外,不锈钢在某些情况下才会被腐蚀,并有部分铬溶出,但含量极少,日常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食具不必担心。


相克类:吃出大问题

网上广为流传一张“食物相克对照表”:大蒜大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鸡蛋加糖精会致死……很多人表示,虽然自己无法确定食物之间是否相克,但担心万一中毒所以还是会小心绕开不吃。


【专家辟谣】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明确表示了否定,“对一般人来讲,所有的食物相克说都是忽悠。” 葛可佑称,营养学泰斗、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郑集教授曾亲自筛选出大葱+蜂蜜、红薯+香蕉、螃蟹+柿子等14种组合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搭配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不要被谣言搞得如临大敌,该怎么吃就怎么吃,但要注意饮食多样化的大原则。


农残类:检出就要命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果蔬上的农药残留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残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很多农户更是遭受当头棒击。


【专家辟谣】在讨论如何去除农药残留之前,公众应明确两点常识:第一,“检出农药残留”跟“危害健康”不是一回事。第二,“有多少种农药”跟“有害剂量”是两回事。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北京农药学会理事袁会珠表示,“如果某种蔬菜农药残留超标100倍,人们每天吃这种蔬菜,连续吃20年,1万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癌症问题。总的来看,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是被大大“妖魔化”了。


重金属类:富集很可怕

“蘑菇容易富集重金属”、“小龙虾金属超标”等文章在微信圈里广为流传。以传得火热的蘑菇新闻为例,源头是一名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发文,称蘑菇对铅、汞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最多可达到100多倍。


【专家辟谣】蘑菇是否重金属超标主要与其生长环境有关。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蘑菇大部分是在含棉籽壳、麸皮等一些农林副产品所配制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因此,它们接触重金属的机会就特别小,更谈不上超标了。另外,蘑菇内含有多糖,这种成分可以抑制重金属的解离,使之在体内很难被肠道吸收。


添加剂类:存在就有害

食品添加剂在今天几乎到了谈“添”色变的地步,中国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有多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孙宝国说,这从满大街的“零添加”、“纯天然”广告中就能窥得一斑。


【专家辟谣】离开了食品添加剂,大概人们只能吃白水煮菜,或倒退到吃野果野菜的原始时代。事实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无毒与有毒物质的含量及食用量有关。食盐、红糖是无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样会中毒。有关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意义就是说只要在限量范围内使用,肯定是安全的。

激素类:导致性早熟


最常见的动物食品导致性早熟的典型说法包括了避孕药喂养的鳝鱼和水产、打了激素的速生鸡、催肥的猪。



【专家辟谣】多位专家表示,这种说法已谣传了很多年,但喂避孕药或者激素会让鳝鱼死得很快。而速生鸡是良种选育和科学饲喂的结果,如果真打激素,鸡的健康状况反而不好。并且,动物和植物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给其扣上性早熟凶手的帽子确实是被冤枉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