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北漂者应回到家乡”的失衡悖论

发表于2013-03-13

文╱程思明

到底是追求梦想,承受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涨、交通拥堵、工作压力山大,还是回归家乡,返入二三线城市,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很多怀揣梦想进入大城市打拼的80后也许每天都会面对这样的选择。对此,全国首富、人大代表宗庆后表示,北漂者还是应该回家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县市里去,其实那边更受到尊重,北漂者太多,没办法成长。(2013年3月10日中国网)

全国首富、人大代表宗庆后所谓的“北漂回家”论,或许其本意只是想要改变部分“北漂”群体的就业当中的错误理念。不过,这样的说法如果被放置在“当前利益格局开始固化”以及“社会的系统性、结构性不公平”的现实秩序下,确实让人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实际上,按照“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进行分析,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北漂”一族,在既定的条件的考虑下,必然会选择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地点。但这样一种趋利作用,是基于人性的自发行为。所以说,仅仅依靠强制性的驱散手段,而不从根本上磨平就业环境的偏差,最终也无法让事态得以改观。

再者,根据人口学中的最新的“推拉理论”来看,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更好的职业、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而这样的有利条件显然不是北漂一族的家乡流出地所能够具备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推导出,如果当迁移行为过程中的迁出地的“推力”等不利因素无法改变,那么,这场“北漂”运动必定还会受到有利因素的牵引而继续加速“北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漂者应回到家乡”说法,只看到了“北漂”存在的表象,却没有廓清其内在形成的本质,而这样的说辞,俨然无法赢得民众的支持。

然而,即使是在目前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社会力量不断成长的框架内,一些人还是乐意把“北漂”形成的因素归咎于他们对于自身价值的高估上。依据这样的逻辑推演,“北漂”的形成似乎更像与自身对现实的把握不足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分析尽管有些合理之处,可实际上,却未能看出问题的本质。因为,无论是“官员儿子北漂不成回家当公务员”的中国式困境,还是“硕士务农,父亲自杀”的离奇现实,这些事例似乎都把问题指向了社会及家庭的因素制约。现实当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即便有一些有理想、乐于从基层做起的个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赢得成功,但都会因囿于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停止前行。从这一角度来看,倘若在抛出“北漂者应回到家乡”的观点之前,如果能够透析“蚁族”们在选择就业时面临的拉力和推力,看清社会及家庭对这一群体的影响,那么至少也不会急切提出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论调。

实际上,“北漂”乃至于“蚁族”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社会本身存在的痼疾的所共同产生的作用。而这些社会问题的背后,显然是市场化进程及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产物。因此,这就决定了任意一种强制性、说教式的疏散手段,都无法最终消除这一群体。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市场本身对于人才流动的自我调节的作用。所以,惟有通过取消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等和差距,更革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滞后就业观念,扩充大学生就业渠道等行政手段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平就业机会,这样一来,他们中的部分群体才会适当向中小城市分流,而“北漂”现象才可能会慢慢消退。

发表于2013-03-13

其实说的也没错,你想想,大多北漂不回家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面子吧,只是我们当初选择了一条太艰难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是又更怕改变,回到家乡,就是让自己姿态更低,那样或许才有幸福感,即便赚的钱没北京多,生活压力会小很多。我就是北漂,我希望尽量短的时间内赚钱在老家买一套房子,那时候我就回家了,生活稳定下来,让后再去哪里打拼,就跟一个人在外飘着不一样了(转自天涯网友)

发表于2013-03-27

我是沈漂就算再艰难 我也要在沈阳闯出自己的小天地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

发表于2013-03-27

如果家乡有更好的发展 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发表于2013-03-29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其实在城里混很不容易,好在现在有点小成就了

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沈阳买个房子 把爸爸妈妈接到城里来 享享清福

发表于2013-03-29

以前也想着回家为家乡做点贡献,可是回去做点啥呢? 连个像样的公司都没有

发表于2013-03-29

北京就去过一次 我觉得沈阳就够我发展的了

发表于2013-03-29

面子确实一方面,朋友家的孩子一直说在那边很好,家长去了之后发现孩子一直住地下室,当父母的心疼啊

发表于2013-03-29

北京的吸引力太大了别人都去挤 我看看热闹就好了

发表于2013-03-29

离家的人在外想念你 亲爱滴妈妈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