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对人民负责的地产商必先履行职业责任

发表于2008-05-26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房地产企业捐款捐物总计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随着更多的追加,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一人道精神,表明地产商的公共意识并不淡薄。然而,捐款捐物并不能立刻转化为灾区人民的长远福祉,灾后重建迫在眉睫。

  抛开一些行业的困难和困惑不说,地产商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参与者,如何建设“最耐震、最抗震,让民众付出最小代价”的房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地产商最起码的“职业责任”。如果不把“职业责任”体现在质量细节上,我们在捐款捐物中提到的“社会责任”就将成为空谈。因此,本报5月19日社评就已向业界发出吁请:暂且忘掉捐多捐少的无谓纷争,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灾后重建上来。

发表于2008-05-26
事实上,灾后重建还是为地产商施展专业之长提供了一席之地。据5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最新统计数字,汶川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546万余间,严重损坏房屋593万余间。四川地震重灾区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州,受灾区县达到88个,受灾乡镇1204个。因此,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70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说明灾后重建的工作量和艰巨性。

  同时,灾后重建也恰恰成为检验地产商履行“职业责任”的试金石。从上述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可见,地震造成的伤亡,房屋倒塌成为重要损失之一。房屋构造的安全性尤其是公共建筑的安全设防被人们重新提上日程。灾后重建的区域位于地震带,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要比一般地区更高,这就需要地产商具有更专业的精神。

发表于2008-05-26
我国抗震规范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可概括为三句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目标可谓地产商“职业责任”的基准,也是作为生产建筑产品、以房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地产商履行“职业责任”的应有之义。如果地产商所建房屋质量差,不经一震就轻易倒塌,乃是对生命权的漠视,更遑论社会责任。

  当下,很大一部分地产商专业知识匮乏,并非建筑师、建造师出身。这种基本素养的缺失,往往更容易忽略职业责任而空谈其他。如果任由这样的状况继续下去,不仅功利性的建筑层出不穷,更无法建造出百年建筑。可见,从房地产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与一些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短视工程”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一些地产公众公司,有必要培养一批懂建筑结构、土木工程,甚至是熟悉边坡技术的项目高管,从“建筑运营”的全新视野认识地产本质。

发表于2008-05-26
这一点,还需要尊重国际惯例,从地产界“蓝领”开始寻找“职业责任”。今年3、4月份,万科两次到日本札幌考察“建筑防震最新技术的应用”,一名万科员工在震后的日志中写道:为灾区,拿我们的专业去救援。当然,这些还不够,我们希望地产商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率先履行职业责任,而不是轻易做文字表态,尤其是力戒在博客上出现无谓的争锋。从公共角度出发,或许在日后经久耐用的建筑物面前,我们的解释才更有说服力。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