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0页

主题:新加坡: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能保证买得起房

发表于2011-10-17

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地标式组屋大厦——珍珠坊。 本报记者丁刚摄

开栏的话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基本愿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安居梦想,也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面对的共性难题。在责任主体、融资渠道、分配政策、监督等方面,各国都进行着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看看海外的保障房”系列报道,以期为我们提供借鉴。

40多年前的新加坡,曾被形容为一个“大贫民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当时认为,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财产,老百姓有了房产,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国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这是推行组屋制度的重要考虑。

杨沐说,组屋覆盖了新加坡82%的居民,其中80%的居民拥有组屋的权,2%的居民租住组屋,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房可居”。

保证人们买得起供得起

组屋有3个资金“进水口”:政府出资、银行贷款和老百姓自己出钱。购买者可以在公积金的基础上再向银行贷款。

早在1955年,新加坡就建立了公积金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都必须以雇员的薪金为基数,按照法定的公积金缴纳率,将钱存入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用于退休、住房、医疗和等方面。普通公民一般都是利用公积金来购房或偿还房贷。

组屋的建造享有政府的优惠贷款和补贴,价格比同类商品房低50%—70%。记者在一个小区中采访时了解到,该小区一套室内使用面积约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二卫的组屋,根据楼低等因素,售价为60多万到80万新加坡元(1美元约合1.2新元),约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10年的收入。

2010年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为5.7万新元,普通居民购买组屋的经济压力并不大。有新加坡学者认为,组屋制度是一种再分配的形式,国家将房子做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了每一位居民。

记者采访的一位姓蔡的组屋主人两年前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组屋,每个月还贷需交约2300新元,按揭为30年,房屋的使用权为99年。她付的房款是两年前申购组屋时的房价,为72万新元,如今这套组屋的市场价约为85万新元。蔡女士说,在新加坡,只要努力工作,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政府都能保证人们买得起房。符合条件的居民还可申请根据不同家庭收入提供的一些优惠贷款。很多中低收入家庭还可享受到包括组屋杂费、水电费等方面的补贴。

发表于2011-10-17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发表于2011-10-17
514:无意思。
发表于2011-10-17
【回帖】看了别人的帖子,加复一下,表示自己的意见,这叫回帖,也叫跟帖。
发表于2011-10-17
25873:爱我到今生。
发表于2011-10-18
满清:满清十大酷刑,老祖宗的玩艺
发表于2011-10-18
他所说的“P2P行业”,
发表于2011-10-18
近年来网络借贷平台“人人贷”规模不断扩大
发表于2011-10-18
感激涕零,谢谢楼主的好贴
发表于2011-10-18
祝楼主快乐,大家一齐讨论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