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沈市民多种方式纪念”9·18”

发表于2005-09-19
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工作的黄女士将自己的结婚日期定在了9月3日,而不是老百姓普遍认为的吉祥日期9月18日。“这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想避开这个给中国人民带来过耻辱的日子。”黄女士说。
    
    实际上,在“九一八”这天,已经很少有沈阳市民举行类似婚礼等庆典活动。记者采访了沈阳的一些庆典礼仪公司,他们均向记者表示:今年的“九一八”接到庆典业务很少,自己也尽量不接此类业务。一家庆典公司的徐经理告诉记者:“虽然适逢中秋节,但是我们决定这天不接庆典活动业务,以此纪念国耻日。”
    
    作为“九一八”事变发生地的沈阳,各行各业的市民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不仅是年轻人不愿把喜庆的婚礼放在这一天举行,许多沈阳的商家也同样将开业等庆典活动故意错开。沈阳一家著名的大商场原定于9月18日开业,但在市民的强烈抗议下,将日期延后。
    
    今年“九一八”之前,沈阳市工商联第一次向全市15000多家会员发起倡议:在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并悬挂五星红旗。
    
    而为纪念74年前那个耻辱的日子而兴建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这几天的参观者也络绎不绝,沈阳市朝鲜族第一高一年级的约500名新入校的生在“九一八”前两天集体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孩子们被展示的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人民的图片所震惊,不时地发出唏嘘声。“尽管参观过3次‘九一八’博物馆,但每次来心情都不一样。从沉重的屈辱感到立志发奋图强———我们不能让国家再任人欺辱了。”高一学生王中汉告诉记者。
    
    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沈阳市民也自发地举行各种活动,有的老人在为孩子讲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有的在“勿忘国耻,铭记‘九一八’”的横幅上签名。晚上,沈阳市委、市政府还将在广场上举行大型的大学生朗诵会和演唱会,再次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知耻而后进。
    
    10年前为勿忘国耻而在全市鸣响的防空警报,今年也将第11次在沈阳上空鸣响。这个建议的首倡者郝松青已82岁高龄,但他每年的9月18日晚上都要和邻居们一起在家聆听警报声响起:“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但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警钟长鸣才不会重蹈覆辙。”在防空警报在全市鸣响的时候,沈阳主要干道的机动车都停驶,同时鸣笛3分钟。
    
    今年“九一八”恰逢阖家团圆的中秋节,许多人却表示晚上将全家出动,到“九一八”博物馆亲眼见证撞钟鸣警。沈阳某银行的职员何先生说:“尽管是中秋节,这一天,我不会和亲戚朋友去KTV唱歌,或搞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带孩子去‘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看鸣警报,会更有意义。”
    
    经受过14年屈辱与苦难的沈阳城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上一页|1|
/1页